本篇文章1411字,读完约4分钟

赤峰新闻网社武汉10月2日电题: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磨红色名片

赤峰新闻网社记者皮曙初,陈俊

“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人打仗,女人送饭。 ”。 这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县儿童口中流传的民谣。

曾经被称为黄安的红安县位于鄂东东部、大别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响起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黑白照片诉说着曾经的革命岁月。

1927年,黄安、麻城3万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受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引导,发动黄麻起义,攻击黄安县城,点燃了当地土地革命的火种,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点。 解放战争时,这里又成为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重要战场。 当地从1923年党组织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27年红旗未倒,斗争持续。

革命年代,红安十四万英雄和孩子们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汉先楚、秦基伟等223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开始走上长征的道路。 其中,红四方面军的队伍中,每3人中就有1名红安人,每4人中就有1名红安人。

现在革命年代留下的纪念馆、革命遗迹密集分布,不仅成为遍布县域红色文化资源、散发革命荣耀的“红色名片”,也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红安依靠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山水特色,把红色文化的“有名”转变为产业迅速发展的“人气”。

红安县有163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以七里坪镇长胜街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40处。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民谣、民舞、民间曲艺、民间艺术、民间剧、民间文学等革命文化资源,如《八月桂花遍地开花》《送郎成红军》等200多首民谣民谣、《红军哥回来》等200多首

走过红安将军文化电影城,记者好像从20世纪20年代穿越到30年代。 电影院占地46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红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样式为蓝本来的设计,由14个建筑群和两个广场、一条干线道路、两侧四组市井商店和监狱组成。 自2013年电影院建成以来,《铁血红安》、《东方战场》、《最后的国门》等10多部电视剧在这里拍摄并大受欢迎。

“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一辈子,现在每年能挣2万元。 ”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的75岁老人馀崇信告诉记者,他虽然老了,但靠卖旅行纪念品的收入,过着快乐的生活。

在长胜街这一不足1000米的街道上,集中了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七里坪工会、合作食堂、苏联银行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 解说员卢何莲告诉记者,近年来红色旅行的魅力更强,仅去年注册的参观者就有50万人以上。

近五年来,红安县先后荣获“中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红色经典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旅游强县”等称号,擦拭了红色文化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以电影为名片,以产业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红安文化旅游产业繁荣。 据红安县旅游部门统计,截至目前,红安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共计76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8.7亿元。 2015年接待旅客人数为430万人,比上年增加19%,旅游总收入实现28.8亿元。

在革命时期,红安人阐述了“求革命、求家、求钱、不求生命”的“一要三要”和“求贡献、不求名利”“一图二图”的精神。 新时代,红安人苦役,红名片越来越亮,让老区有新面孔。

标题:“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擦亮红色名片”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