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9字,读完约5分钟

赤峰新闻网社甘肃酒泉7月25日电题:在大沙漠写履历——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的反导人生

王楠,赵金龙,许京木

26年前,北上的列车缓缓进入西北沙漠,看到窗外蔓延的戈壁沙漠和理发的骆驼刺,23岁的陈德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毕业选择将成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26年后,作为西北某基地研究员、有国家863计划的专家小组副组长、中国有名的反导考试专家,49岁的陈德明在这个神圣神秘的沙漠中写下了枝繁叶茂的反导人生,唱出了振奋人心的大军战歌。

陈德明(右)说明了年轻科技干部某种任务参加设备的性能(资料照片)。 赤峰新闻网社发(李玉建摄)

进入沙漠献出一生

1990年7月26日,一名年轻人出现在西北某基地新学生的临时报告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宇宙动力学和飞行试验专业刚毕业的陈德明婉拒了领导要他留下学校工作的好意,来到了西北大沙漠。

陈德明报告的第二天,领导让他计算“任务窗口”,但他不知道什么是“任务窗口”。 从那时开始,他屏住呼吸,看专业书,告诉老专家,满脑子都是测试数据和飞行曲线。 一个月后,他不仅独立计算了“任务窗口”,还根据实验任务中发现的问题写了科技论文。

之后,陈德明就像在海里游泳的鱼一样,享受着导弹实验带来的乐趣。

从某型号导弹定型试验到反导靶场试验技术验证,从某导弹弹头定位到导弹残骸分布区域估计,26年来,陈德明参与了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的执行,“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等10多个重大研究项目 他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九项、三等奖六项、国防专利十项,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陈德明(右一)与团队成员进行某任务弹道轨道预报的分解(资料照片)。 赤峰新闻网社发(李玉建摄)

一枚导弹把它全忘了

熟悉陈德明的人都知道他有“陈铁人”的外号。 “他是典型的员工,不要工作丧命。 ”。 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建勋说。

陈德明不打牌,不下棋,偶尔抽空和妻子一起散步。 年365日,他没怎么过假日。 我甚至春节都没休息。 埋头于实验研究的他经常忘记时间,经常忘记吃饭和睡眠。 他的手机闹钟定在晚上十点半,目的是提醒他应该回家休息。 有时不小心工作到天亮,参加会议参加任务,不知道附近的家人是在基地还是出差。 妻子玛丽开玩笑说:“陈德明的妻子应该姓‘导’的‘弹’。”

2003年的一天,怀孕的马里突然发烧,体温超过39℃。 陈德明从实验线回家,把妻子送进了医院。 第二天,为了参加关于导弹实验鉴定的重要会议,他只呆到凌晨4点,匆匆回到了办公室。

之后的一周,陈德明像陀螺仪一样忙,白天没有时间照顾妻子。 出院那天,陈德明事先安排了员工,来到医院为妻子办理了手续,但在大转弯时也找不到缴费结算窗口。

看到丈夫这么“木讷”,马丽气得心疼。 “你和我结婚做什么? 干脆和办公室结婚就行了! ”。

陈德明(前)在某项任务上认真工作(资料照片)。 赤峰新闻网社发(李玉建摄)

看到名利就“缩水”

陈德明的世界里,没有“名利”这个词。

“作为科学研究者,如果总是盯着权力的话,科学研究的大门总有一天会被我们关闭的。 如果总是追求好处,就不能取得很大的成果。 ”陈德明认为,搞科研的人只有心无杂念,远离功名,静下心来稳步地工作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有所成就。

从2003年到2008年,试图专心研究学术的陈德明三次辞去了主任的行政职务。 在他眼里,待遇、荣誉都不足以与他的导弹武器实验事业相比较。 分家,立功受奖,度假疗养,陈德明都可以推,“躲”了,“躲”了。

投身导弹武器实验事业以来,陈德明受到牵引,参与了几十项重大课题研究,但从没闻名过“别人”的科研成果。 有一次上级把重要的研发任务交给了陈德明所属的团队。

为了培养年轻人,陈德明让工程师赵海龙负责这项工作。 赵海龙压力很大,多次建议陈德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自己做辅助编程。 陈德明鼓励他:“你喜欢做,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来处理。” 在陈德明的帮助下,几个月后这项工作顺利完成了。 最后申报成果时,课题组同志一致推选陈德明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但他不同意,坚决删除了自己的名字。

多年来,陈德明面临着一些不同的选择。 2010年,国内一所知名大学邀请他担任大学教授,约定了优厚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待遇。 那时,北京也有六所军内外科学研究院,热情地向他扔了“橄榄枝”。 据推测外面的世界很棒,这里的沙漠太无力了,陈德明还能留下来吗?

陈德明婉拒了每一个人:“我的价值是沙漠,是靶场,这里有我发挥才能的舞台,这里有我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追求。 踩着这块热土,我永远不想离开! ”。

反导尖兵陈德明——记得用创新帮助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驱,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标题:“在大漠中书写履历”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