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7字,读完约3分钟

“我国现在缺乏的不是教授博士,而是技术工人。”在4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与对策”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陈钢以这句话回应了部分政协委员反映的,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技工荒”是很多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楼脆脆”等房屋垮塌事故的时有发生,以及其他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出,使提高建筑领域工作人员职业技能显得十分紧迫。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队伍里有近4成千上万农民工,占了整个建筑施工队伍的80%。但其中参加过政府补贴技能培训的只占约1/3,而一点小型建筑公司的农民工流动性大,接受培训的机会就更少了。

这样庞大的建筑队总体技能低下,简直成了建筑领域变革升级的短板,得了顽疾。

怎么补齐这个短板呢?来自建筑业管理、监管及关联领域协会的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杨志明委员的建议颇具代表性。他建议“将建筑业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作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战术工程”,并指出,“到年,建筑业农民工要都可以够参加一次由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他还算了一笔账,加强技工培训还可助推扶贫从业。他认为,打工一人脱贫一户是现实途径,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建筑领域70%的普工转为技工,有条件的成长为技师,优秀的成为高级技师,40%的初级工干粗活,40%的中级工干细活儿,20%的高级工干难活儿。 只要建筑业农民工掌握了足够的技术,就可以脱贫致富,还可以提高全国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这对于个体,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一个领域,对于全国人民,都是有利的。 陈钢副局长十分赞同政协委员们的这个建议,他说,“在德国,专家和技师、秘书是配合起来从业的,效果非常好,技师觉得从业很有尊严、生活很乐趣。” 参会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建筑工人水平,必需改革建筑劳务用工方法和完整劳务分包制度,使建筑公司培养出稳定的一线作业人员,并快速发展自有的技术骨干队伍。 正如易军委员的建议,要“促进建筑工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公司用工、权益保障等环节紧密衔接”,推动他们向产业工人转变,使他们在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 引诱公司切实将工人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提高建筑工人参加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领域和社会气氛,正是传承和革新“工匠精神”的一片沃土。 杨志明委员在会上说,来开会的路上看到了500多年前的故宫,300年前的大院,100年前的沿海小洋楼……在建筑质量方面,我们从不缺乏好的典范。那我们能给后人留下那些经典建筑呢?又能留下那些时代记忆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说得好:“质量就在建筑工人手中。”他们不应该是建筑领域快速发展的短板,而应该是抓手,是突破口。

标题:““技工荒”不应仅仅是短板”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