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1字,读完约8分钟

陈先达

●问题中包含了回答问题的答案。 否则,我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但是答案不是直观的,不是简单的,需要调查,需要研究,需要理论思考,需要实践性的检查。

●提出问题需要研究,回答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 马克思不能预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能为处理我们的问题留下美好的计划,但给我们提供了抓住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做法。

●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思维的做法,以前文化提供智慧和启发,历史提供经验和教训,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其中科学思维的做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很难总结。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精华和糟粕不清楚。 这是“面向问题”想法的精髓。

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应该重视学习历史。 任何哲学概念只要拔掉其历史复印件,就会变得僵硬。 我们必须重视历史的学习,但必须重视更正确的历史观。 当然历史非常重要,但历史提供经验和教训而不是现实问题的答案。

■历史是镜子,不是尺子

历史是镜子,可供参考。 古人云:以铜为镜,以能纠正衣冠的历史为镜,就能知道兴代。 历史可以成为镜子,但不是尺子,不是衡量现实的基准。 昔日的量现在,昔日的非现在,现在陷入昔日的泥沼,多成为“九斤老妇式”的人物。 历史迅速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不是直线,而是包括曲折,但总的来说,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伴随着文明的迅速发展。 现在的地方,从前的地方是非的。 因为以前的原因,现在的地方。 以历史为镜子,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拿历史当尺子,我们会失去很多东西。

以前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不是现实问题的答案。 我们必须重视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包括儒家学说。 我自己也喜欢读孔孟老庄,唐诗宋词。 我的体验是,以前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不是为子孙后代准备的现成答案。 我们不能从《论语》中直接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答案。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只是说说封建社会中如何为你、为臣、以及如何做人的道德标准,而不是治国方针。

只有现代人才能处理现代人的问题。 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代问题,不是古代问题,不是古代人时代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时代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面向问题”非常重要

“面向问题”非常重要。 问题的指引不是我们现在才提出的,是马克思早就提出的。 马克思在《莱茵新闻》第137号刊论《集权问题》中建议,历史本身除了提出新问题解决旧问题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他还说问题是公开、勇敢、左右所有个体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现实的声音。 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会发现他们所有的著作都不是为了处理他们时代的大问题而制作的。

那么,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 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现实的问题中,不存在于书中。 问题包含了回答问题的答案。 否则,我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但是答案不是直观的,不是简单的,需要调查,需要研究,需要理论思考,需要实践性的检查。 提出问题需要研究,回答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 马克思不能预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能为处理我们的问题留下美好的计划,但给我们提供了抓住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做法。 这样,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思维的做法,以前传递文化提供智慧和启发,历史提供经验和教训,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其中科学思维的做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很难总结。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前传下来的文化精华和糟粕不清楚。 这是“面向问题”想法的精髓。

■历史法则高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非常重要,但人类真的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吗?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关于人类不能接受历史教训的话。 黑格尔说,经验和历史,所有民族和政府都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也没有根据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进行活动。 对此,列宁称赞说“非常聪明”,要求网民“观察”。 为什么? 因为能否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取决于那个阶级为了什么目的总结经验教训。 例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代新王朝都观察前王朝的修史,研究兴衰得失,探讨苛政,丧失民心必然导致灭亡,以民为本,提倡本固邦宁,水上船,见舟。 很多皇帝以此教储君,同样无论王朝变了,还是有最后的皇帝,还是以人民为牛马。 在封建社会,“民贵君轻”写在书上,每一个皇帝都真的不容易以民为本。 由于剥削制度的本质、统治和被统治关系,他们决定不能真正实施仁政,不能走王道,不能真正爱人民。 在中国古代社会,任何封建王朝都从获得政权时开始轻德薄赋,之后逐渐严厉杂税,敲骨吸髓。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坏皇帝,不是他们不擅长前王朝灭亡的教训,他们的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不能接受历史的教训,总是认为自己是例外。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法则永远高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即使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历史法则也同样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把历史经验和教训提高到历史规律性的高度来认知,用阶级分解的观点来分解阶级社会的历史,是从“历史周期率”的高度来注意历史中王朝兴衰的得失的。 对我们来说,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经验和教训的重要性包括历史法则。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重视历史的迅速发展规律。 我们学习历史也是重视其中包含的历史规律。 离开历史法则,学习历史就是看历史故事。

■不仅仅是历史,也必须珍惜从古流传下来的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要重视历史,还要重视从以前传来的文化。 中国历来文化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常丰富。 但是,必须认识到,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只能为我们提供智慧和教训,不能提供如何处理现实问题的答案。 从历史上讲,中国有汉武帝、唐太宗等皇帝,不是因为在儒教治国中将这些王朝建设成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王朝。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儒家学说的意思,也没有贬低孔夫子的伟大意义。 我只是说儒家学说有多个理想的东西,有多个好东西,儒学的精华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副本,但有哪些是理想的,是教诲,是智慧。 它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不是封建社会的实际政策。 孔子到处游说,政治家没人听孟子推进游说,仁义,到处碰壁,没人听。 历代儒教也是思想家,不是当权者,他们不能推进他们的理想。 执政者不是儒者,儒者也不一定是执政者。 “内圣外王”只是“圣君贤相”的中国式“理想国”。 老实说,如果真正大儒家成为皇帝,他执行的政策也不能超过封建社会的许可范围,也不能超过他作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范围,所以不能实现儒学描绘的理想社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绝学于圣继,为万世打开太平”,这是儒教的抱负,是信仰,是理想。 但是,那是封建社会中儒教无法实现的使命。

儒家经典中怎样灿烂的思想是提供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副本,作为实际政策在封建社会中真正能实现的很少。 实际政策必然最有利于加强封建社会制度和稳定统治阶级的利益。 作为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儒学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作为实际的政策,真的是为了人们,真的很难实行“富之、庶之、教之”的治国方针。 有利于巩固君主权和封建制度的反而容易实行。 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也致力于推进。 即使在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封建社会农村的地方高级化统治和民族权、寺院在维持农村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感兴趣。 这些正是把儒学中为你而不是为人民着想的一面,变成了巩固基层统治的方法。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破坏这些旧东西,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管理方法。 (作者: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标题:““问题导向”思想做法的精髓是什么”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2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