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30字,读完约9分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俞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整体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其中,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注重供给方结构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受益等。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引领经济发展的思想精髓和行动指南。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一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它是引领中国整体发展深刻变革的顶层设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也是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解决方案。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新发展观科学分析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明确提出与整体发展相关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创新”着眼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依靠创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爱基、净值、信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协调”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依靠协调提升发展的整体性,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依靠绿色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着眼于解决发展的内外部联动问题,依托开放完善战略布局,拓展新空空间发展;“共享”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依靠共享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有一种获得的感觉。新的发展观关注权力与效率、平衡与协调、生态与环境、国内外、共享与民生,关注热点与难点问题,为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指出了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的科学路径。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新发展观突出发展创新,通过创新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人力资本含量,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形式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由速度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率转变;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城乡协调发展应更加注重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应更加注重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平衡,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和空模式,建设美丽中国;突出发展的内外部联动,坚持内外需求协调、进出口平衡、进与出并重、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声音;突出发展的包容性和包容性,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发展观着眼于发展全局,把握发展总趋势,吸收人类发展最新理论成果,回答政府与市场、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的多重关系,开辟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投资和贸易疲软,金融市场动荡,收入差距扩大,民粹主义抬头。新发展观提出了创新的发展方式,完善了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了包容性发展,构建了创新、动态、协调、包容的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脱困贡献了中国的智慧,提出了中国的规划。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第二,以供给方结构改革为主要方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持续增长,居民消费升级呈现个性化、高端化和服务化趋势。在国内传统需求萎缩、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的供需矛盾已经转变为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供给过剩和供给质量低下并存、传统供给过多、低端供给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供求矛盾集中在供给方面,这表明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为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产能、库存、杠杆、成本和短板。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是:稳定宏观政策、准确产业政策、活跃微观政策、现实改革政策和稳固社会政策。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五大任务。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指促进结构调整,纠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改善供给结构为主要方向,实现从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跨越。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推动供应方的结构改革,旨在通过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过度依赖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导致的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调整各种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化解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和债务快速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这要求我们认真考虑传统凯恩斯主义和需求管理政策的缺陷。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保持总需求的适度扩张不仅可以稳定市场预期,还可以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第三,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进入新世纪,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了政府和市场各有所长的宏观管理体制。但是,也存在着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监管不力等问题。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2013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伟大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新飞跃,是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也为深化改革开放开辟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部署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保护产权、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强社会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等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利于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有利于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加快形成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生互补发展新格局,更大程度地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上新台阶。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为了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机制,近年来,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了简政放权、管理与放权相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自2013年以来,取消和下放了618个行政审批项目,彻底结束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加强了事后监督,优化了公共服务流程。坚持依法履行职责,法定职责必须履行,法律不能授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廉洁履职,通过减少权力和创新监督减少空寻租,根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持勤政爱岗,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和鼓励改革者和创新者,让广大干部做到有意愿、有胆识、有能力。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第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受益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注重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尽可能惠及全体人民,并将经济发展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198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事实上,“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标志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相对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7亿多人脱贫,占全球扶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两百年”的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同时强调了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同步”的要求,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应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宏观调控中,稳定就业和防止通货膨胀一直是重中之重。稳定增长,核心是稳定就业;防止通货膨胀的核心是减少物价波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个发展理念中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尽力、享受,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本文是作者10月15日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暨第二届中非政党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标题: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