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1字,读完约4分钟

17日7时49分,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成功将两名航天员送入轨道。这次神舟飞行的背后是国内众多先进技术企业的共同努力。从动力系统和生命保护到座椅缓冲器和笔记本电脑,这次飞行的神舟11号飞船可以说是全副武装。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首先,特种能源集团华丰公司开发生产的火工品有54套(件),它们是五种火工品,即火工品锁一药盒、火工品锁二爆炸栓、火工品分离推杆、抛底锁药盒和火焰雷管,它们在这次太空任务中都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其中,烟火机构锁药盒是开启和分离烟火机构锁的动力源,用于航天器轨道模块和返回模块之间的连接和分离;烟火机械锁的爆炸螺栓是烟火机械锁的锁紧和释放元件,用于航天器推进舱和返回舱之间的连接和分离。烟火分离推杆是分离返回舱和轨道舱的动力元件,保证返回舱和轨道舱的分离;抛底锁药盒是开启和分离抛底锁的动力源,保证了飞船返回舱与耐热外底的连接和分离;火焰雷管用于烟火切割器,以确保太阳翼的展开和航天器动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在发射任务中,特种能源集团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太阳能帆板切割器按照预定时间准确展开,保证了航天器能源系统的正常运行。太阳能帆板切割器的主要功能是在神舟11号发射到预定高度时切断拉紧太阳能帆板的钛丝棒,帆板展开为船上的仪器和设备提供电能,这是航天器能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的许多主要航天型号,确保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天宫系列空站和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等航天项目。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防护设备制造商,北华集团新华公司独立承担了神舟十一号飞船环镜控制和生命支持子系统关键设备的开发和生产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飞船内清洁空气体净化系统的关键设备除臭罐,以及航天员在飞机发生意外火灾时进行灭火作业的关键设备除臭罐。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与普通产品相比,航天生命系统技术要求严格,稳定性、可靠性和防护性能指标严格。空气体净化要求包括有效吸附和过滤有害气体,如氨、甲硫醇、甲基氨、斯卡托勒和硫化氢;防毒面具用于过滤火灾初期产生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氟利昂、氢氰酸和有毒气溶胶。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空间座椅缓冲器是神舟飞船返回舱中的重要设备。它由一个座椅缓冲装置和几个压力气囊组成,可以缓冲返回舱即将着陆时着陆时产生的巨大瞬时冲量。江南集团的座椅缓冲器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第一次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后,为了使缓冲器技术更加可靠和安全,不断进行了许多技术改进。截至去年,公司已为神舟系列飞船生产了30多套座椅缓冲器,并在中国多次成功发射的载人飞船上光荣完成了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载人航天工程中,飞船的飞行高度比以前神石343公里的轨道高出50公里。航天器进入轨道后,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393公里的高度空飞行,每天绕地球运行16次,可能面临各种太空垃圾、光、磁暴、太阳风等,因此,轨道计算在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自2012年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联想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交换机在轨道计算、仿真和航天器设计等关键活动中承担了大量重要的计算工作。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此前,联想已经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用仿真实验室提供了一套以联想高性能计算系统(hpc)和工作站为核心的仿真系统,使实验室能够根据航天器和轨道的不同状态进行精确计算。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此外,在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的33天里,两位男航天员不会因为联想的帮助而感到很孤独。联想thinkstation p系列移动工作站也首次与神舟11号机组的两名男性宇航员一起进入了泰空实验室。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该设备将作为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机器,为科学实验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网络接入提供支持。在工作间隙,宇航员也可以使用移动工作站进行娱乐,并与地面上的家人进行视频通话。

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公司和企业为神舟11号贡献了他们的智慧。例如,上市公司嘉勋洪飞当晚发布公告称,经过多年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智能指挥调度、综合视频监控、无人系统、lte无线宽带、防灾应急指挥调度等技术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实践,该系列产品得到了行业用户的认可,自主研发的指挥调度通信系列产品在许多重大航天项目中表现良好。

标题:航天员带电脑上太空 谁在助力神舟十一号装备?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