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6字,读完约4分钟

赤峰新闻网社重庆8月14日电题:抗战大后方“钢铁记忆”

赤峰新闻网记者陈舒,刘恩黎,科高阳

这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天。 71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胜利的喜悦中,人们有这样的公司,别忘了抗战期间生产的钢铁产量占全国大后方钢铁总量的90%。 这家钢铁公司在西迁过程中上演了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家搬到重庆的公司,受到了日军长达6年多的连续轰炸,但一天也没有停止工作,继续向前线供给制作武器所需的“银色血液”。

这是当时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的钢迁会(现重钢集团),其前身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位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的钢铁厂相继沦为敌人,港口、码头等也被日本人封锁,进口钢铁来源断绝,国内钢材和生铁是奇缺。

“1936年中国钢铁年产量只有14万吨,当时全国消费量达到75万吨,约有60万吨之差,依靠进口填补。 ”。 重钢集团档案馆馆长温勇模说,随着这些进口来源被日本人封锁,钢铁可以说是当时战争中最稀有的物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日军征服武汉之前转移汉阳钢铁厂的机械设备和钢铁物资,1938年2月7日,汉阳钢铁厂下令移动渝,同年3月,成立了钢铁厂转移委员会。 5月,决定将工厂所在地设在现在的重庆大渡口区。

5.68万吨机械材料(其中专属钢迁会的3.7万吨),达到900公里的距离,日军继续轰炸,这条路多么困难!

在1958年峡湾航线维修前,由于夜间飞行的风浪很大,因此危险系数极高,可知大小船舶不能夜间飞行。 “但是,当时迫于形势,只能日夜航行,想尽快运输物资”温勇模说,必须一边避免轰炸,一边抗争风波,西迁的进程很困难。

根据史料,运输途中,行船在湖北省内被日机枪轰炸了9次,炸毁了23名员工,50多人受伤,损失了2000吨物资。 尽管如此,护卫还是用汗水、热血和生命,换取数万吨士兵物资的安全到达。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表示,钢迁主导了大量机械设备的西迁,上演了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坎坷,牺牲很大。 这种拼命的精神和牺牲的壮举,对全民抗战起到了精神上的激励作用。 ”。

1939年2月,钢迁会的第一家钢厂在重庆正式生产。 在这里,更血腥顽强的“钢铁抗战”达到了高潮。

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战术轰炸,发现钢迁会是其首要目标。

经历过日军轰炸的老工人邹宗友说:“我们当时必须在安装设备的同时生产,避免轰炸,必须注意每天在高处悬挂红色气球,如果悬挂的话,日军就预示着马上落下炸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多锻炼钢铁支援兄弟兵工厂,多生产子弹、枪炮,猛烈反击日本侵略者。 ”。

温勇模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记录的大规模轰炸就至少3次,死伤者约达200人。

“钢铁是当时战争中最稀有的物资,抗战期间,中国生产的武器近60%来自二十一兵工厂(现长安工厂)。 工厂内生产武器所需的钢材大部分来自钢迁会钢厂。 ”。 周勇说,钢迁会生产的大量钢材,通过制造武器陆续送到战场前线,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资料,1940年至1945年钢迁会钢铁厂生产生铁96057吨、钢28657吨、钢材15456吨,分别占抗战时期大后方钢铁总产量铁的90%、钢的65%、钢材的40%。

在档案馆,记者看到了当时钢迁会员工的手记。 “抗战如此紧急,人们的生活如此紧迫。 我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利益,我们只是一个愿望,一个思想,一个期待,那就是制造机器,抵抗大业的提前完成,努力和平早日到来。 ”。

现在抗战时期用于生产钢铁的旧机器还留在大渡口的重钢旧工厂区。 烙印着历史痕迹的齿轮,似乎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前一件事,是后一件事的师。

标题:“抗战大后方的“钢铁记忆””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