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1字,读完约3分钟

红山区红庙子镇西水地村位于赤峰市东部红山脚下,西邻红山文化遗址、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邻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是一个典型的郊区村庄。近年来,习水地村整合各种区域发展优势,探索“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为各种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开启了新的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溪水地村依托李家湾原有的果园基础,规划建设了沿河高标准的800亩水果种植园区。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水果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西水地村成立了“绿色竞赛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汉服”苹果品种,并在村内转让了800亩土地。同时,成立专业服务团队,定期为果树栽培种植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建立水果销售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水果出口市场,建立果农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体系。目前,合作社已吸收成员120人,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200亩。园区所有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后,预计年利润总额将超过1200万元,实现西水地村从传统产业向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成功转型。

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西水地村距离市中心不到10公里。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观,各项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同时,城市游客渴望回归自然休闲。这样,西水地村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一带一线”战略,依托水果种植园区,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带”,设计“体验式”和“订单式”休闲农业项目,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借助红山旅游资源,规划“自驾自行车短途乡村旅游线路”,拓展赵霁老酒酿造展览馆、滑雪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红山文化第一村”品牌。为了汇聚各种旅游元素,实现集团化运作,西水地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定期组织会员开展乡村旅游推广、资源配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行业自律、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搭建运营商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提升西水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实力,将乡村园林变成城市居民的观光公园、休闲公园、体验公园和采摘园,使农产品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道亮丽风景。

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为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产与城市相结合”的理念,西水地村设立了“就业服务站”,开辟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与红山高科技产业园紧密相连,一方面,我们对企业的就业需求有了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对村里的劳动力资源有了动态的把握,搭建了一个村企业劳动力供求的平台。同时,定期对村民进行劳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组织村内600多名劳动者有序到附近的园区工作,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

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探索“社会组织+”服务模式,西水地村让广大农民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升了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了产业结构,为各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记者孟京行通讯员张媛媛)

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欢迎关注:赤峰新闻网官方平台——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或搜索赤峰新闻网(或直接进入内蒙古日报)关注赤峰新闻网官方网站。请注明转载来源。

标题: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