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3字,读完约4分钟

9月4日,浙江杭州将迎来第11届g20峰会。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建设创新、充满活力、协调、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创新、开放、发展、绿色”将是本次峰会的四个关键词。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创新”首次成为二十国集团的关键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国强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前瞻论坛”上表示,面向未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爱基、净值、信息)和新的经济增长出路。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唯一出路。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竞争。最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以下简称《黄皮书》)显示,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较高,中国是唯一一个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创新是峰会最鲜明的标志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所有国家都表明他们能够摆脱经济危机,传统的财政刺激措施已经过时。只有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创新,才能振兴全球经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中国以全球视角促进创新

在2015年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二十国集团的任务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没有必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怎么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形势;第二个是“做什么”,这是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一个很好的药方。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把握世界经济的脉搏,探索新的发展“良方”,仍然是20国集团领导人再次开会讨论的主要目的。中国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阮,说:“中国的创新实践在两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中国自身的经济正处于结构性改革时期,原有的套路和老路已经无法逾越。我们面临着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二,中国的创新思维突破了“独立国家”的界限。中国所说的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创新,也是国与国之间的联动创新。只有充分、平等地反映各国的需求,分享各国的成就和经验,我们才能确定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龙国强认为,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从根本上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释放了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将中国自身优势与外部优势有机结合。然而,在提高创新竞争力的阶段,中国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包括科技信息、人才、资本和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整合资源,使中国的科技创新不局限于填补国内的空空白,而是应该着眼于形成新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王文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年g20峰会的议程和内容将比往年更加务实,提出的想法也将更具前瞻性。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王文强调,20国集团杭州峰会首次将“创新”列为核心议题之一,这将推动结构改革和创新增长两个“车轮”同时转向,同时激活贸易和投资两大引擎,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共同努力打破创新限制

根据黄皮书,2013年,中国国家创新基本竞争力得分与g20最高分相差31.8分,比g20平均得分高16.4分。2014年,中国国家创新基本竞争力得分与g20最高分的差距缩小至26.6分,比g20平均得分高17.5分。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据了解,国家创新的基本竞争力主要由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外商直接投资、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七个指标组成。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龙国强表示,创新型竞争力是衡量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首先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对中国来说,既要赶上新技术革命和新技术领域,又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给我们带来在各个角落赶超的机会。”龙国强说道。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阮·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创新的制约因素,这也是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把创新作为关键词的原因。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创新没有明确的方法和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中前进。

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阮,说,当“创新”这个话题被推向国际市场时,也有一种舆论自制的情况,包括各种创新发展战略,如国家创新和增长蓝图,可能已经找到了一些办法。然而,如果世界经济想要真正转型,它需要软着陆,或者需要放眼世界,致力于国家间的创新和发展。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方面的贡献。

标题:全球寻找新动力 创新首成G20关键词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