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8字,读完约5分钟

41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姚振波是一名额外的农村电力合同工,服务了18年。他精通业务,勤奋上进,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总是在输电网的前线苦苦挣扎。多次荣获先进工程师边肖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因电能计量装置的推广应用荣获2008年农村电力工业创新成果奖。父子俩的爱情接力,30年来从未停止过,在养老院里照顾老人。2013年,他被评为敖汉助人的道德楷模,2015年9月,他被列为中国好人。

敖汉旗:父子情传递30年

一次事故产生了深刻的感情

1985年12月8日,在萧山分局工作的姚振波的父亲姚振东去疗养院上门。我看见一个老人拿着从煤堆里捡起的雷管,在火边取暖。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谈论这是什么。姚冲过去,一步就拿过了雷管。在扔出房子之前,雷管在他手里爆炸了,他的拇指、第二个拇指和中指都爆炸了一半。老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感激和赞美:姚,你是我们的救星!也就是说,从那以后,姚带着儿子甄嬛带着烟、酒、熟食、点心、月饼等物品去养老院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时,12岁的肖振波成了这家疗养院的常客。他的父亲和儿子与老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厚的感情,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纽带,自然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家庭成员。前国家主席刘向辉回忆道:姚并不吝啬。他给了感冒和喜欢吸烟的居民三元、五元、七元和八元。当时,有相当多的。难怪老人们感激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姚大山。

敖汉旗:父子情传递30年

一句托付的话带来了永恒的传递

2004年12月15日,因病提前退休的姚住进了医院。当养老院的老人听到他住院的消息时,他们都想去看看,但毕竟他们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特别委托院长代表他们去几百英里外的医院看看。重病在身的姚看到院子里的老人思念着自己,流下了动人的泪水。事实上,他更关心养老院里的老人。2005年1月9日,姚的病情在几天的寒冷天气后加重。当时的疗养院院长孙广春和几名居民站在病床边,久久拒绝离开。姚董熙拉着儿子姚振波的手说:“儿子,我做不到。我死后,你应该经常去养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别忘了他们。任何有困难的人都应该帮忙。”在场的人目睹了父子俩离去的巨大痛苦,默默哭泣。父亲临终时留下的遗嘱深深地印在了姚振波的脑海里。他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化悲痛为动力,从头到尾完成父亲的遗愿。今年春节,姚振波听从父亲的委托,第一次作为接班人去养老院送新年礼物和拜年。老人心里既感动又难过,他们和老人的友谊没有改变。可悲的是,他们再也不能和姚大山聊天了。

敖汉旗:父子情传递30年

信念激发不懈的追求

小姚,临时工的收入不多。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只有200多元,现在只有每月2000元。我总是想念我们,买一些这样那样的东西。我们自己的儿女不能这样做。我们太满意了!林,一位76岁的居民,眼里含着泪水说道。2011年中秋节,姚振波为了看望养老院的老人,推迟了孩子的择校时间,之后费了很大劲才做出了孩子的择校决定。尽管他的家人非常生气,但他们仍然理解他持续的情绪,并不得不默默地消化它。2012年9月25日上午,77岁的穆廷秀(音)收到了1600多份节日礼物,提前吃了中秋节月饼,兴奋地说:每逢节日,疾病和灾难都不会降临,先是他的父亲,现在是他。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父亲和儿子已经是我们老人最想念的亲人了。尤其是,每年的8月15日,我们必须来。有时我们会在12月13日和14日早早地来和我们一起玩扑克和聊天。我们有什么孤独?还有什么是孤独的?是的,养老院的老人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争先恐后地迎接姚振波的到来和依依不舍地向姚振波挥手告别的笑脸和一丝一毫的表情,足以证明姚振波是老人的贴心人和脊梁。听了管理员王子光的话,他说:在工作日,小姚会到养老院去挖花园、上菜、收割庄稼、做卫生、给老人理发和洗衣服。有时候,当你赶上一个老人的生日,你买生日蛋糕和一些礼物,一起庆祝你的生日,一起活动。他了解50多名有气质、有轻微身体问题和家庭状况的居民。2015年10月10日,在农村工作的姚振波得知62岁的盲人于患有高血压和宫颈增生,感冒后,立即驱车返回50多公里外的齐健康中心。据他平时所知,他买了200多元的药,老人得到了及时治疗。据赵院长计算,在过去的30年里,父亲和儿子付给养老院老人的钱超过10万元,而姚振波仅在最近几年每年就收到5000多元。他一丝不苟的善良和永不放弃的决心感动了他周围的人。不久前,他们的一些同学听说姚振波在中国被评为好人,自发地向姚振波捐赠了7000多元,姚振波计划为养老院的居民购买冬季取暖衣物、零药品和新年用品,也尽了自己的责任和爱心。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解决不了任何大问题,但是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我会一如既往地做比姚振波说的更真诚的好事。(记者:郭有利)

敖汉旗:父子情传递30年

欢迎关注:赤峰新闻网官方平台——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或搜索赤峰新闻网(或直接进入内蒙古日报)关注赤峰新闻网官方网站。请注明转载来源。

标题:敖汉旗:父子情传递30年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