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1字,读完约4分钟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一轮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在国际社会显得尤为迫切。今年,作为20国集团主席国,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以及监管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将强调全球政策协调和沟通的重要性,以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和可能的负面溢出效应。

对此,许多专家承认,各国货币政策存在方向性差异: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进入加息周期,而欧洲和日本仍维持负利率政策,这使得政策协调更加困难。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构建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框架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利率长期处于低位,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加剧,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全球金融监管挑战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相对低迷,大型海外银行深陷困境。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监管面临诸多挑战:利率下降背景下“大到不能倒”机构的巨大风险敞口,以及全球金融风险进一步深化的交叉感染特征。”邓海清的分析指出。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记者指出,“更有效的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是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主题之一,有必要加强金融监管,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

“新的全球金融监管框架应包括几个方面:宏观审慎框架、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国际金融标准等。”邓海清的分析指出。

他还对《国家商报》表示,监管改革有三点建议:首先,国际货币储备国家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如承担更多的信息披露义务和维护国家平衡;第二,加强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强化其作为国际货币的作用,减少国家风险对全球金融风险的交叉影响;第三,进一步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调整激励机制,限制过度激进的商业行为。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此外,今年的二十国集团会议还强调,金融监管框架的其余重要工作应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完成,如完成巴塞尔协议三的一揽子政策,制定适用于国际活跃保险集团的全球保险资本标准,加强对中央对手方抗风险能力和处置机制建设的指导,提高金融机构的处置能力。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新兴市场的声音是协调的关键

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全球货币政策更加分化。

“2014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美国经济的稳定,全球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美元指数强劲上涨,汇率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大多数资源型国家表现低迷。”邓海清的分析指出。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郭进证券(600109,BUY)主要资产分析师徐洋最近表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短期趋同后再次分化,而英国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将推高美元指数,新兴市场可能受到新一轮冲击。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崇阳金融学院的刘英(音译)早些时候表示,差别化货币政策造成的负面溢出效应加剧了跨境资金和套利资金的流动,并严重影响了金融安全网。因此,通过g20加强全球货币政策协调迫在眉睫。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邓海清进一步分析并向《国家商报》记者指出,要加强(政策)协调,就必须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推动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从而真正实现国际政策协调。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二十国集团成员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是继续支持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改变货币政策状况的意图。

对此,邓海清表示,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货币宽松政策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边际趋同,因为货币宽松政策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在量化宽松的背景下,全球“资产配置短缺”促使资产价格普遍上涨,导致不同程度的泡沫。此外,由于借贷成本较低和资产价格较高,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因此,继续加强货币宽松可能导致经济和金融风险上升,这是不可持续的。

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二十国集团会议变成了一个长期治理机制

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合作应对危机,二十国集团会议从部长级会议升级为领导人峰会,并迅速成为应对危机的核心国际机制。

然而,20国集团杭州峰会的一个战略目标是推动20国集团会议的机制转型,即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期治理机制转变。

“随着当前全球下行风险得到缓解,世界不再处于危机紧急状态。从金融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对策应该进行筛选,只适用于危机状态的监管机制应该慢慢退出。从这次金融危机中获得的长期反思应当规范化,并固化为一种长期的治理机制。”邓海清向记者指出。

标题:全球货币政策现方向性分歧 中国“担纲”建监管新框架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