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13字,读完约9分钟

土地是中国广大农民生存的生命之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穷人发动革命,是为了把被地主阶级夺走、压迫的农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不仅要分配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土地,还要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政治上当家作主,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现在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也有人认为是“历史错误”。 他们企图推翻地主阶级,指责土地改革掠夺财产,破坏农村生产力等。 对此,历史其实早就有定论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进行的来势汹汹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解放,然后激发了不可估量的革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亿万农民逐步进行了土地改革。 其目的和意义已经超过了战争的年代,“不仅仅是为了救济贫困的农民,而是为了使农村生产力摆脱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全部制的束缚,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铺平道路”。

废除封建土地的一切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封建土地制度是导致中国农民贫困和农业生产落后的总根源,“是我民族被侵略、压迫、贫困和落后的根源,是我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和富强的基本障碍”。 因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是农民的一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基本纲领之一。 《共同纲领》规定:“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经过动员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除掉土匪老大、减少房租、分配土地等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之初,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只占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状态。 地主平均每人耕地占贫困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大量存在着没有土地的农民和少农民。 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在大陆被推翻,一些中小地主和开明绅士也表示服从土地改革的法令,但对整个地主阶级来说,不甘失去本来在农村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因此,必须动员群众,进行与地主阶级面对面的尖锐斗争,不能实行所谓的“和平土改”。 中南局秘书长杜润生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要推翻封建统治,确立农民群众在农村的政治特征,提高农民阶级的自觉性,发动阶级斗争,要求群众解放,实现“土地还原家”。 这与旧时代的“王朝更迭”不同,与某皇帝的国王使用恩赐的方法不同,要求通过“土地均等,压制豪气”,实行“让步政策”。 但是,必须粉碎旧的反动支配权,取而代之使用人民政权,彻底推翻乡村的旧秩序,整合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使中央政府获得巨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政令统一通行等诸多利益。 ”。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 占农村生活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所有耕地的91.4%本来占农村生活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所有耕地的8.6%。 中国持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整体制被彻底废除,“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约有4亿50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封建主义的基础已经被彻底打垮”。 从那以后,中国农民每年不需要向地主缴纳几百亿斤粮食。 “分地,出来,翻身,见天了”,是当时农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中国世代贫困的农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梦想的“耕种者有其田”的宿愿,终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变成了现实。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有些人依然反复认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救济穷人的部分运动。 事实上,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以解放生产力和迅速发展为起点的落脚点。 如果只考虑实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整体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整体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土地平分。 但是,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不是照搬过去的做法,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分别消灭封建性剥削制度,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其目的是区别对待不同的阶级、阶层,通过土改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全部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很好地统一了农民土地问题的处理和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扫除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历史性地解放了长期束缚的农村生产力。 广大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还分为许多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共计296万头,农具3944万件,房屋3795万间,粮食100多亿斤。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热情空提高之前,除了仔细耕种分配的土地外,还开垦荒废的土地,扩大耕地面积,农村中到处繁荣。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形成的购买力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广大农民大量购买家畜、化肥、水轮机、新农具等生产资料,改善和扩大自己的经营,还大量布匹、肥皂、自行车、手电、书籍、纸、药品

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以动员国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根本目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就成为了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之一。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工业资本积累的完成,二是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如果没有投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我不想加速我们的工业化。 ’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农业经济大幅度快速发展,才能根本处理工业化建设所需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工业产品营销市场等问题。 土地改革无疑成为了当时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的第一手段之一。

土地改革完成后短短几年,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的农民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开始了新的生活,活跃了长期停滞的农村经济。 据统计,在土地改革的三年中,全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44.9%。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粮食需求而且增加了工业原料。 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仅1951年,农民对工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日用品的购买力就比1950年提高了25%左右。 土地改革较快的东北老解放区农民购买力特别显着提高,1950年比1949年提高了57%,1951年比1950年提高了63.5%。 而且土地改革把农民以前付给地主的几百亿斤粮食地租转化为国家财富,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资金。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化理想奠定了桥梁。

改善农民的生活

促进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完成土地改革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主要条件。 实践表明,土地改革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恢复和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为例,它们的产量逐年增加。 1951年比1950年分别增加8.7%、48.8%、22.4%,1952年比1951年分别增加14.1%、26.5%、12.5%,土地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农产品

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明显改善。 农民购买力提高,需要从城市购买越来越多的纱布、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 城市经济的恢复需要从农村购买越来越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 城乡物资交流的广泛开展,扩大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农民人均货币收入1949年为14.9元,1950年为18.7元,1951年为23.6元,1952年为26.8元。 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79.9%。 从1949年到1952年,农民人均购买的费用品逐年增加: 1949年为14.2元,1950年为17.3元,1951年为21.6元,1952年为24.6元。

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逐年增加。 从1950年到1952年,财政收入从65.2亿元上升到183.7亿元,增加了近一倍。 财政支出从68.1亿元上升到176亿元,增加了1.58倍。 从1951年开始,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迎来了一个小节骨眼。 然后结束了解放前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状况,从1950年3月开始物价基本上得到抑制,稳定了3年。 仅三年,新中国就站在战争的废墟上,自信地面对世界。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不可否认的

今天,有人为地主阶级闹事,谴责土地改革,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地改革运动中“左”倾向的错误。 对于这些错误,我们不否认。 在近代中国,不仅实施土地改革,而且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迅速处理农民的贫困和饥饿问题。 无论怎么“美化”地主阶级,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农村需要土地再分配的倾向。 进而,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一发现错误,就立即采取措施,及时纠正。

从历史上看,土地改革这一中国土地上发生的规模广泛、文案深厚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它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农民生产热情的大幅度提高,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标志,为新中国经济复苏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会2份)

标题:“新中国土改是“历史错误”吗?”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2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