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时报评论

李成钢

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合理的财政支出,加大对极端贫困地区和困难省份的支持力度。”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要落实供应方结构改革任务,抓紧完成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这一声明传达了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和未来一个时期的政策取向,有几点值得注意。

政策取向释放谨慎乐观信号

首先,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不同,会议强调“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只有两种不同,但其内涵却大不相同。什么是“有效”?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刺激实际产出的增长,但同时对投资有“挤入效应”,同时对消费也有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才能“有效”?会议还明确指出,在确保合理财政支出的同时,要加大对极端贫困地区和困难省份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扩张政策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政策取向释放谨慎乐观信号

其次,在货币政策上,强调在“抑制资产泡沫、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的同时,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毫无疑问,后者指的是今年以来迅速反弹的房地产市场。受首付比例和利率下调、购置税下调和外汇资金配置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被压抑的居民购房需求的集中爆发,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涨幅明显扩大,许多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上涨,甚至有居民排队抢房。然而,在三、四线城市,库存规模仍然很大,许多三、四线城市的住房建设用地审批仍被牢牢冻结,去库存化进展非常缓慢。与此同时,虽然金融部门有许多流动性,但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很低,而且资金没有转移到实体经济,而只是在内部流通。在去杠杆化的压力下,各种理财产品和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积累的泡沫增加了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平衡流动性,防范资产泡沫带来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有条件关注的问题。

政策取向释放谨慎乐观信号

最后,新一轮转型的主线或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方结构改革,但政策强调平衡的重建。谈到供应方结构改革,过去的说法是“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持供应方改革的主线。”然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会议还指出,“鉴于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明显,我们要继续以适度扩大总需求和推进供给面结构改革为主线。”尽管表达的顺序颠倒了,但其中包含的关注点有所改变。如何理解这两个句子?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供给方结构改革仍然是主要矛盾,必须是主攻方向。第二,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形势下,需求方也应在解决主要矛盾中发挥作用。虽然优先事项已经确定,但当前的客观形势也需要“适度扩大投资”。当然,会议明确提出了这一主旨的要求,即“注重预期导向,深化、细化和具体化政策组合”。

政策取向释放谨慎乐观信号

从对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评价可以看出,会议没有提到“经济下行压力”。与前两次政治局会议的内容相比,本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乐观。此外,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快速增长、绿色发展成果显著、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等经济运行的积极取向,都表明供给侧结构改革进展顺利,“三比一、一减一补”的调整已经取得成效。当然,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对政府的科学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标题:政策取向释放谨慎乐观信号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