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89字,读完约9分钟

风筝

生态宜居新赤峰

白银窑堡沙地云杉

敖汉林网

同心镇

把赤峰建设成为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的讲话精神、李克强总理视察赤峰林业生态建设的指导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标准规划、科学定位的战略部署,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吹响了号角。 我市位于西辽河上游,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东西贯通,是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京津和辽宁沈阳地区的生态安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坚持建设生态城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荒山、荒地、大草原宣战。一批优质高效的典型生态建设项目在我市生态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2001年至2013年,全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投资125.1亿元,年均投资9.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257万亩,年均治理面积250万亩。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森林面积由682万亩增加到44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35.3%,实现了由沙退沙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突出。 重点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增收渠道日益拓宽 将赤峰建设成为京津辽三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市科学治理、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和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共识。我们的城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发展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 10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退耕还林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退耕还林在全市大部分地区被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国家生态需求、地方发展和农民收入需求之间的矛盾。全市144万农牧民人均年收入458元。随着全市数百万亩高效节水经济林即将进入丰产期,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宁城县依靠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枣树和苹果树的亩产量超过3000元,成为当地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支柱。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减少了农民对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依赖,极大地缓解了土地压力。通过退耕还林、科学种田或劳务输出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按山系和流域规模管理,实行统一分工、轮换管理、以工代赈、综合平衡的组织形式,开展了联合村战或联合乡战。每年组织群众开展三次春、夏、秋三季的大规模防沙治沙造林会议,涌现出敖汉旗黄羊洼、翁牛特旗响水、嵩山区龙潭山区等优秀示范工程 京津风沙源、高效节水经济林、樟子松等重点工程。蒙古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规模、注重效益的原则。通过规模经营,建成28个重点示范项目,其中经济林基地15个,樟子松10个。蒙古基地和3个综合治沙工程。翁旗汉都线40万亩综合治沙工程、临西县十二都镇乌兰沟村经济林工程、克孜州土城子镇经济林工程相继问世。在重点区域的绿化工作中,全市共确定了110个重点项目,包括6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4个区县重点项目,为林西立交连接线、省际通道左奇段、元宝山区梅里河-平庄路、赤峰市元宝山区、翁旗玉龙工业园等全市重点区域的绿化工作树立了典范。 生态屏障的规模表明,区域经济正在遍地开花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绿色增长和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管理,我市的生态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成为赤峰的主色调。生态建设不仅为我市赢得了荣誉,创造了名片,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也使各界人士了解赤峰,成为宣传赤峰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我市党委、政府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召开防沙治沙造林工作大会,确保林业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持久地开展。《关于加快防沙治沙步伐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各界人士参与治沙造林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全市治沙防沙工作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通过大规模治沙,我市林草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生态屏障初具规模。全市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机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破农村界限,打破各类项目界限,整合各类项目,实施规模经营和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大规模治沙工作,重点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构建生态保护体系。自2004年起,全市实行封育禁牧政策,确保了生态的自然恢复,有效提高了森林和草地植被覆盖率。目前,全市禁牧休牧面积已达9000多万亩,控制区内草地植被达到80%以上。农田和草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由沙向沙的历史性转变。 我市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将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扶贫和城镇化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草业、中草药、花卉种植业、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2010年,在总结宁城县、翁牛特旗、林西县齐河塘村、松山区三个村发展林果林经济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市提出了五年发展百万亩高效经济林的发展目标。市、县、区每亩补助800元,均采用膜下滴灌、小管道外流等高效节水灌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提高了林果产量和质量。据初步测算,100万亩经济林进入全果期后,年产值可增加34.5亿元,全果期累计产值可增加689亿元,全市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053元。目前,全市共完成高效节水经济林建设任务62.19万亩。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的三大好处是齐头并进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市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为指导,我市林业等相关部门未雨绸缪,以先进的思维谋划新思路,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使现代林业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无缝衔接,让各种要素汇聚到生态建设的洼地。 我市生态建设产业化和工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生态效益向生态优先、突出经济效益的转变。截至2013年,宁城县果树经济林面积已达11.3万亩,其中全果期3.8万亩,年产水果6.2万吨,总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96元;林西县齐河塘村发展经济林5400亩,以123个苹果为主体,年产123个苹果80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翁牛特旗利用沙区较好的水、光、热条件,大力发展沙产业。到2013年,全旗已建成沙果基地13.7万亩,有机绿色水稻16万亩,沙薯基地10万亩。 生态建设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和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推动草业、中草药、花卉种植业、杏、野生葡萄、沙棘产业、马鹿、山鸡特种养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宁城县蚕桑、喀喇沁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通过沙源项目的实施,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劣质农地转变为林牧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实现了从分散放养到禁牧舍饲,从数量畜牧业到效益畜牧业的转变。阿奇在沙化退化草地上大力发展人工牧草产业,建成37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2013年,全旗畜牧业总产值超过12亿元,占总产值的50%。 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现代设施林业建设的指示,积极发展木材加工综合利用、林下种植、采集加工、森林沙漠旅游和林木种苗花卉四大主导林业产业。全市年木材消费量达到54.6万立方米,优化整合木材加工企业569家;马鹿、野猪、家禽特色养殖达到24.3万头,采集加工野菜、杏仁、沙棘、菌类等绿色食品7640吨;依托国家森林公园、沙漠、沙地等旅游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森林沙漠生态游客105万人次;花卉基地建设面积500公顷,年销售花卉(盆)1.27亿朵,销售收入1.83亿元。2013年,我市林业总产值为40亿元,截至2014年11月底,林业总产值为43亿元。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先后荣获全国先进造林绿化单位、全国先进林业生态建设城市、全国先进平原绿化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十大治沙示范单位、土地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最佳环境奖。2013年9月,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赤峰的天空变蓝了,水变清了。绿色赤峰滋润赤峰人的生活。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赤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更加美好!

标题:赤峰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dl/2882.html